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中國證券報》29日刊發文章《實探數博會:數據賦能千行百業》。文章稱,8月28日,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我國積極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按新的計算口徑,預測到今年年底,數字經濟增加值有望達到49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重將達到35%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28日于貴陽開幕的本屆數博會以“數聚產業動能 智啟發展新篇”為主題,將舉辦26場交流活動和34場系列特色活動,1.6萬余名嘉賓注冊參會,375家中外企業參展。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現場感受到,當前,數據要素已成為賦能產業發展的引擎,以“數據要素為筆、以產業發展為硯”的數字化圖景正加速展開。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數智應用展館中科星圖展臺內,一輛無人機擺放在正中,四周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此次參展的內容介紹。“本次數博會中科星圖重點聚焦低空經濟賽道,帶來涵蓋低空規劃、安全保障、協同監管、飛行服務、場景應用‘五位一體’的低空全鏈條產品體系和多種低空場景案例,主要展示中科星圖在空天信息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研究成果。”中科星圖總裁邵宗有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GEOVIS iFlight低空智航應用平臺是中科星圖為本次數博會帶來的亮點產品。該產品基于星圖云及星圖低空云提供的云上數據、云上計算、云上服務等,以市場化模式提供航攝采集、智能巡檢、物流配送等標準化服務,以滿足政務巡檢、自然資源監測、韌性城市治理、基層監管等場景下的低空業務需求。
“時空信息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廣泛服務于千行百業,尤其是立體化、語義化和時序化的特征,使其成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莫干山地信實驗室執行主任張繼賢表示,作為低空經濟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時空信息為低空經濟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關鍵支撐。
還有企業用數據支撐大模型建設,進而賦能多個行業:北京萬聯易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展位上向參觀者展示“共建可信數據空間,激活數據乘數效應”的業務模式。
“我們基于自己生態系統產生的交易、物流、金融服務信息,可沉淀大量真實可信的數據。這些數據可很好地支撐產業互聯網大模型的建設。”萬聯易達副總裁杜新凱表示,公司建設產業互聯網大模型的目標是賦能各個行業。基于產業互聯網大模型,公司可為企業提供產業知識問答、產業數據問答等服務,以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構建高質量數據集
在本屆數博會上,建設高質量數據集、加快促進數據要素流通交易和釋放數據價值,成為各界人士討論的焦點。
劉烈宏表示,當前,高質量、大規模數據已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行動的有力支撐。截至6月底,我國已建設高質量數據集超過400PB。
“目前,全國智算總規模達78萬PFlops,位居世界第二。”劉烈宏表示,八大國家樞紐節點集聚了60%以上的新增算力,智算規模達62萬PFlops,約占全國總量的80%。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成本約為東部的50%至70%。2024年貴州省數字產業規模達2500多億元,同比增長18.3%,貴州不僅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也成為“東數西算”最重要的樞紐節點之一。
“無論是智能體還是垂直大模型在千行百業的應用,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到底能不能構建出高質量數據集。”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向宏表示。
在張向宏看來,當前,專業做高質量數據集構建的廠商規模還不大,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水平還有待提升。“可通過發放語料券的方式,補貼高質量數據集供給端、需求端和交易端,培養各方為高質量數據集付費的習慣,進而推動高質量數據集的構建。”張向宏說。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孟天廣表示,數據要素的流通交易必須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進行拉動,尤其是需求側。只有供需充分匹配,數據要素市場才能有效運行起來,才能夠帶來數字經濟的繁榮和數字創新的騰飛。
在壯大數據產業、培育良好產業生態方面,劉烈宏表示,在去年印發的《關于促進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國家數據局正在部署一批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試點,加快推動形成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